赓续历史文脉 增强文化自信-新华网
新华网 > 新闻 > 正文
2023 06/21 17:26:30
来源:湖南日报

赓续历史文脉 增强文化自信

字体:

  6月20日,全省文物工作会议在长沙举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高度重视文物工作,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省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朝着“让文物活起来”目标,抢抓机遇,砥砺奋进,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入列全国十个文物大省(市)

  永顺老司城遗址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实现历史性突破;已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0366处,可移动文物藏品200余万件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9处,数量居全国第八;建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6个,数量居全国第五;中国传统村落704处,数量居全国第三……史前遗址、革命文物、传统村落等重要特色资源均位居全国前列,丰厚的文化遗产与历史文化资源让湖南跻身“全国十个文物大省(市)”行列,享有万年湖南、红色潇湘美誉。

  这样亮眼的成绩,源于省委、省政府对文物工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文物工作顶层设计不断完备。省委、省政府将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省政府与国家文物局签署了《关于推进湖南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战略合作协议》,相继出台《关于加强全省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湖南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20—2022年)实施方案》等重要文件,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向纵深推进,“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调、社会参与文物保护”的新格局逐步形成。

  文物保护力度持续增强。我省在全国率先将国有文物安全纳入市州党委、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率先建立文物安全“四级”巡查体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效保护率大幅提升。我省立足资源优势,形成了以革命园区建设为抓手、以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为重点、以传统村落文物保护为突破口的文物保护项目创新发展格局,文物保护工程的综合效益、公众影响力、社会贡献率明显提高。办理的文物行政执法案例案卷,连续11年获评全国文物行政执法“十佳案卷”或“指导性案例”。

  为中华文明探源作出“湖南贡献”

  初夏的清晨,澧县鸡叫城遗址,伴随着振奋的鸡鸣声,考古工作者在探寻中华文明曙光的道路上奋力前行。距离鸡叫城13公里,“中国最早的城”城头山也在谋划新时代的“城市规划”:建设体验基地,让大众尤其是孩子们多了解农耕文化;规划设计展览,全面向公众展示长江文明的重要起源地——澧阳平原的丰富内涵。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在我省,一系列考古成果引人注目:长沙马王堆汉墓、澧县城头山古文化遗址、道县玉蟾岩遗址、龙山里耶古城遗址等4项考古成果,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澧县鸡叫城遗址、益阳兔子山遗址、桂阳桐木岭矿冶遗址等3项考古成果,入选全国“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增至13项,数量位居全国前列;《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凤舞潇湘·桂阳千家坪出土陶器》等一批考古研究成果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国字号荣誉……

  这些考古成果改变了过去湖南是蛮荒之地的刻板印象,证实湖湘文明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重要区域文明,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湖南贡献”。

  建设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湖湘大地上,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300余处,省级以上革命文物保护单位517处、革命纪念馆76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92个,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重点片区9个、重点县72个,革命文物资源总量和重要革命文物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一。

  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要求坚持“保管用”三位一体推进,发掘好、保护好、阐释好存留在三湘大地上的红色资源,建设好“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打造湖南“红色资源库”。以园区理念推进重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园区建设;重点实施“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精准脱贫之路”等文物保护展示项目589个。

  大型室内情景剧《最忆韶山冲》将红色记忆与高科技融合,感人至深;炎陵红军标语博物馆采用多媒体技术与观众互动……老牌红色景点常看常新。花垣县十八洞村、汝城县沙洲瑶族村则深挖本地资源,打造了“旅游+”产业,让村民生活越来越幸福,成为新时代的红色地标。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红色研学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创造创新,让文物活起来

  让文物活起来,全省文物保护单位和博物馆在不会说话的文物和大众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年接待观众和游客上亿人次。

  “王者归来——中国古代青铜器巡礼”“恰是百年风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等35个展览,获评“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以此为代表,层出不穷的精品展览为观众打开眼界、提升境界。

  创意项目和产品让文物与大众生活更亲近。湖南博物院推出《我的生活有点美》系列视频,带网友到“马王堆健身直播间”练马甲线;长沙简牍博物馆的“听见简牍”系列文博广播融媒体项目,通过线下“亲子对话+专家解读”、线上“情景剧+简牍故事”等方式讲述简牍的故事;湘西大山里的里耶古城(秦简)博物馆开发生产了百余种文创产品,累计销售额达200万元,周边群众得以共享文物保护利用成果。

  互动性强的节会活动,使人们对文博行业的热情高涨。每年举办的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覆盖受众超过千万人次。2019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在当时的湖南省博物馆举行,精彩的活动吸引了大量网友关注,活动相关话题总点击量达7.35亿次。

  援助孟加拉国联合考古、“万里茶道(湖南段)”联合申遗等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则将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传播到海外。

  我省将守正创新,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让文物保护成果惠及更多群众,为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推进文化强省建设贡献力量。(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龙文泱 通讯员 刘则 何颖)

【纠错】 【责任编辑: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