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县级博物馆破“限级”-新华网
新华网 > 新闻 > 正文
2025 05/13 09:01:51
来源:瞭望

瞭望 | 县级博物馆破“限级”

字体:

  县级博物馆的可持续运营还面临着专业人才短缺、文创开发能力弱、运营管理能力不足等诸多挑战

  政策支持应实现“一馆一策”、吸引全链条专业人才、创新拓展展览手段、跨界合作研发文创产品等,以使文化资源“活”起来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随着“县域游”“文化游”等旅游消费偏好日益显现,文旅深度融合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近期,《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走访中部多省县域了解到,当前县级博物馆作为承载着地域历史与文化精髓的场所,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但不少县级博物馆存在自身建设弱、文旅融合不足、运营管理能力不足等情况。

  这些藏品丰富、特色鲜明的县级博物馆,如何提质升级、“走出深巷”?多位受访者建议,政策资源的支持应实现“一馆一策”,县级博物馆应通过多种方式吸引全链条专业人才,深化与上级博物馆、高校机构、社会力量的联动合作,创新展陈方式和文创产品开发,通过提质升级打破发展“限级”。

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展厅内景(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施亚磊摄)

  借文旅热潮乘势而上

  国家文物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备案博物馆达到6833家,举办陈列展览4万余个、教育活动38万余场,接待观众12.9亿人次。2025年春节假期,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达7264.87万人次,日均接待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2.84%。

  在文旅热潮下,众多小城博物馆从“文物仓库”变身“文化会客厅”,成为地方文旅消费新地标。县级博物馆当前的发展机遇,主要来源于供给端的政策支持和需求端的文旅融合。

  从供给端来看,国家政策明确支持县域文旅发展,通过专项规划、资金倾斜与资源整合等举措,为县域文旅产业注入强劲动能。近年来,《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等政策出台,推动多地积极培育文旅产业,并将县级博物馆融入地方文旅规划。

  一方面,部分县级博物馆得到地方财政支持。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博物馆馆长王志超说,中央对地方博物馆纪念馆提供免费开放补助资金的同时,县财政每年支持一部分开放经费,纳入全县年度财政计划。

  另一方面,实行文物主题游径等举措,有利于资源整合与品牌推广。2023年,国家文物局等部门《关于开展中国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文物主题游径是以不可移动文物为主干,以特定主题为主线,有机关联、串珠成链,集中展示专题历史文化的文化遗产旅游线路。

  多地将博物馆与景区打包推广,促进资源联动,推动文物与旅游深度融合。例如,湖北省钟祥市委市政府将明显陵、莫愁村、莫愁湖和博物馆“四位一体”打包,成功申报“国家5A级旅游景区”。钟祥市博物馆馆长周红梅说,当地将博物馆纳入旅游景区中,丰富了当地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还提升了县级博物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从需求端来看,随着文旅消费需求升级,文旅融合产业链不断延伸,推动县级博物馆成为文旅新地标。随着游客从观光游转向文化体验深度游,县级博物馆凭借“小而美”的特色成为游客探索地方历史细节的重要目的地。

  位于江西省宜春市的高安市博物馆已建成近十年,是一座元青花专题博物馆。馆长金勇军说,受“文博热”的带动以及南昌、景德镇等周边城市的影响,2024年该馆接待游客量约为50万人次,较之前的约30万人次大幅增长。

  依托当地文化,多地县级博物馆积极开发特色文创产品。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依托5A级景区徽州古城景区,徽州历史博物馆开发独特的徽文化IP,策划“徽商妇”“初登第,得意回”等主题夜游活动,开发书签、明信片、装饰品等文创产品。2024年该馆接待游客达80万人,文创产品销售额超300万元。

  为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县级博物馆功能逐渐从单一展览向公共教育与社会服务拓展。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博物馆作为“忻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利用“5·18国际博物馆日”“长城保护活动宣传周”等节点,开展“行走的博物馆——文物进校园”“宁武关长城专题图展”等活动,参与活动的青少年达到全年参观总人次的32%。

  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多名从业人员表示,县级博物馆的可持续运营还面临着专业人才短缺、文创开发能力弱、运营管理能力不足等诸多挑战。

  ——“面子”大于“里子”,自身建设还不足。受访人士反映,近年来一些新建的县级博物馆,存在文物开发利用不足、专业人才短缺等情况。

  记者发现,某县级博物馆占地面积达7200平方米,展出文物仅600余件,馆内设置的实验室、修复室并未有效利用。有的县级博物馆内定级文物在上级博物馆开馆、策展时被全部借调走,陈列的仿制品与文物原型存在出入,难以起到科普宣传作用。

  宁武县博物馆馆长刘万寿说,一些县级博物馆馆藏文物不多,且大部分藏品具有重复性。由于专业研究人员缺乏,一些文物的文物价值和文化价值尚未得到开发,只能深藏在博物馆文物库房里。

  缺乏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县级博物馆面临的普遍难题。多名馆长说,无论是对地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提炼,还是对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营销,县级博物馆工作人员专业能力均较有限,难以满足需求。

  ——联动少、文创弱,文旅融合深度不够。记者走访发现,目前大部分县级博物馆展陈方式较为传统,主要是对文物做基本陈列,有些场馆常设展陈内容甚至近十年内没有更新。县级博物馆活动形式单一,讲解服务低效,难以形成文旅吸引力。

  据了解,部分地区要求县级馆“一年三次临展”“开发文创”,却未配套相应资金与政策说明。一名受访馆长透露,之前上级要求做文创,博物馆设计了围巾、钥匙串等文创产品,因缺乏资金没能实际生产。

  “目前和企业试着合作开发文创,我们给授权、出场地、不出资金,拿销售额的三成。”一名受访馆长说,该馆想开发冰箱贴,合作企业要求至少定制6000套,该馆担忧货品积压,后续能否长久合作。

  此外,多名馆长提到,文创设计和营销大多依赖社会资源,但社会力量并不了解县级博物馆的情况,难以精准阐释文创产品的文化内涵。

  ——营收低、负担重,运营管理能力不强。记者走访了解到,部分县级博物馆文旅消费收入少,主要靠免费开放补助资金维持运营,几乎没有自身“造血”功能。

  湖南省慈利县政府每年为博物馆安排免费开放补助资金20万元,维持博物馆日常运行都不够。“如恒温恒湿库房达到保存条件,仅电费开支就需上万元,整个馆每月水电开支需两万多元。”慈利县考古研究与文物保护中心党支部负责人说。

  一些县级博物馆工作人员认为,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吸引了更多游客,但也增加了运营成本。“我们日常组织的社教活动、夜游活动,以及每周五周六的常态化夜间开放等都是免费的。”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文物事务中心副主任周虎说,除了免费开放补助资金外,还需要县级财政投入大量经费,保证像徽州历史博物馆这种大型县级博物馆的正常运转。

  据反映,目前博物馆免费开放补助资金的补助标准,不是按照博物馆定级和馆藏文物来区分,而是依据行政级别划分,这可能带来资源错配。

  提质升级走出深巷

  县级博物馆要突破发展限制,需积极探索提质升级之路。受访人士建议,政策支持应实现“一馆一策”、吸引全链条专业人才、创新拓展展览手段、跨界合作研发文创产品等,以使文化资源“活”起来。

  ——稳步推进政策倾斜与资金扶持。多名馆长建议,政府应保持对博物馆尤其龙头馆财政保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因地制宜“一馆一策”发放补贴,推进政策资源向文物保护与研究较为迫切的重点中小博物馆倾斜。

  “从博物馆发展的整体格局来讲,县级博物馆的存在很有必要,若省市县文博资源差距越来越大,我国博物馆发展会不平衡。”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运良说,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可设立县域博物馆发展提升专项资金,同时允许文创收入按比例留存,用于人员激励与再生产。

  县级博物馆则应充分挖掘本地资源,做好本地文化提炼和精细化定位。例如,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博物馆与唐河县图书馆合作临展,展陈图书馆收藏的古籍真品,更好呈现当地文化遗存。

  江西省高安市博物馆原馆长刘金成说,县级博物馆在建设过程中不宜“贪大求全”,应符合本馆特色、文物藏量和地域特征,做好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提炼,同时量力而行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游客的互动体验,促进博物馆的数字化转型。

  ——培养吸纳文博全链条专业人才。为了弥补人才短板,多位受访者建议,从定向培养、多渠道交流等方面,吸引多元化、专业化人才投身县级博物馆。

  在人才培养中,地方可通过定向培养为基层输送专业人才。例如,山西省自2022年起连续5年定向培养600名文物全科人才,毕业后可胜任相关基层文博单位的工作。多地受访人士表示,可借鉴推广文物全科人才培养计划,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基层文博考古事业。

  在日常工作中,县级博物馆应积极协调资源,通过举办培训班、参加研讨会等活动,在文化阐释、运营创收的全链条上提升各类人才的专业素养。周红梅说,钟祥市博物馆目前已与湖北大学考古基地联合,输送员工到基地跟班学习,单位出报名费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国家、省市文博系统线上线下培训学习。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刘德龙认为,可充分发挥志愿者力量,吸引艺术爱好者、专业学生及研究者、退休专家等,下沉至县级博物馆参与讲解、文物修复等工作。

  ——加强社会化联动与跨领域合作。多名受访者建议加强博物馆省市县联动,通过“文物出差交流”让更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同时创新机制增进大馆小馆交流,例如开展人员交流,邀请省馆工作者驻基层馆指导、从基层馆选派人员到大馆学习等。

  王运良说,促进当地文物资源以多种方式回归,弥补县域博物馆文物资源藏品不足的问题,省市级博物馆还可联合县级馆策划巡展,扶持其开发文创等,形成帮扶带动效应。

  刘德龙说,建立中小文博展馆联盟,实现藏品、展览、人才等资源共享,政府引导中小馆加强与学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开展跨领域合作,更新并策划精品展览。

  (执笔记者:马晓洁 参与采写:刘美子 任卓如 张格 袁慧晶 喻珮 熊翔鹤)

【纠错】 【责任编辑:左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