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践行“两山”理念,把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
绿色,铺就高质量发展底色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旋 通讯员 吴思婷
郁郁葱葱的森林、广袤无垠的湖泊、生机盎然的湿地……大自然演化的杰作,承载着特定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长江中游的重要生态屏障,湖南将这一理念深度融入地方发展,奋力书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8月19日,全国生态日湖南活动在岳阳君山区举行,现场发布一系列重要成果,不仅展现了湖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效,更彰显了“两山”理念的强大生命力。
涵养生态品质,绿水青山底色持续擦亮
芦苇轻摇,碧波荡漾。岳阳君山,曾经的砂石码头,经过多年生态修复,如今拥有了湖南境内最美长江岸线。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湖南高度重视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采取一系列举措,持续抓好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修复。
连续9年发起污染防治攻坚战“夏季攻势”,深入推进长江保护修复、洞庭湖总磷攻坚、资江流域锑污染治理、农村环境整治、土壤污染防控等重大治污行动,累计完成治理项目1.6万余个。
2024年,湖南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98.6%,连续多年保持中部领先、全国前列;重污染天数16天、比上年减少50天,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9%、优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达53.15%,森林蓄积量达6.6亿立方米。
“一江一湖四水”系统联治,“十年禁渔”成效明显。洞庭湖江豚数量突破160头,巡游到湘江望城段,20多年未见的长江鲟、鳤鱼重现。全省共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58种、野生植物160种,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和加强。
深入三湘大地,200个省级美丽乡村,星罗棋布;49条省级美丽河湖,纵横交错。“通过加快美丽湖南建设,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生态涵养品质更高。”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说道。
探索转化路径,金山银山成色不断提升
生态优势明显,如何变为发展优势?近年来,湖南大力探索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
在郴州,曾经的国营711矿“蝶变”为网红711时光小镇,生态退化严重的高椅岭化作“醉美丹霞秘境”;雪峰山下的林权抵押,让沉睡的森林变成流动资本;洞庭湖“水草+螃蟹”套养、武陵山区“民宿+研学”融合,让山水颜值变为产业产值……
当前,绿色发展已成为世界潮流,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湖南依照各地生态禀赋和发展条件,积极探索、统筹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丰富和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
“通过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家庭林场等多种经营模式,油茶、竹木、林下经济、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花木五大产业迈向千亿级,其中油茶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稳居全国第一。”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向生态潜力要现实生产力,湖南理清“家底”,实施起底式自然资源资产清查,建成自然资源资产“一本账”系统。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试点,将碳汇纳入生态产品核心指标体系,推动市场化交易。
先行先试开发林业碳汇,湖南确定1市6县探索开展湘林碳票先行区建设。今年,首批“湘林碳票”发布交易,全省通过“湘林碳票”抵(质)押融资超过1300万元,打开一条生态价值经济化的新路径。
“双碳”引领,绿色转型蔚然成风
铺好绿色发展的底色,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创造条件。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提出进入第5年,湖南不断完善“双碳”顶层设计,从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到产业结构优化、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广,全面推进社会绿色转型的步伐愈发加快。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湖南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到63.7%。全省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降至40%以下,4年下降9.8个百分点。
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加快节能降碳改造,积极发展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全省累计培育国家和省级绿色工厂1001家、绿色园区103家、绿色供应链企业82家。
“绿”的发展底色,体现在方方面面。湖南大力推行绿色货运、绿色配送,新增公交车新能源占比保持100%;推广“光伏+高速”试点示范,高速公路服务区实现充电桩全覆盖;建筑设计、施工贯彻节能,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97.1%;常态化开展节能、节水、节粮、节材、减塑、降碳、垃圾分类、资源循环利用等线上线下主题宣传活动,让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逐步成为全民自觉行动。
“在湖南人的日常生活中,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43.7%,一级能效家电销售占比接近80%。”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消费品以旧换新引领绿色消费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将越来越“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