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宁市:探索“3+3”兜底问效机制赋能县域发展-新华网
新华网 > 新闻 > 正文
2025 09/22 15:04:50
来源:新华网

常宁市:探索“3+3”兜底问效机制赋能县域发展

字体:

  近年来,常宁市围绕基层治理中的“权责错配、服务低效、监督薄弱”等痛点,探索创新建立重大疑难事项“3+3”兜底问效机制,通过“三级兜底”明确责任边界、“三级问效”压实执行闭环,为基层松绑减负、优化营商环境、助力县域高质量发展中。

  一、以“权责归位”为核心,为基层减负松绑,让干部从“被迫扛责”到“精准履责”

  基层负担的重要症结之一在于“超出能力范围的事项被迫承接”,导致“小马拉大车”发生。“3+3”机制通过清晰划分三级责任链条,从源头破解“事项推不动、责任无人担”问题,切实为基层卸下“不必要负担”。

  明确“三级兜底”,划定责任边界减压力。将乡镇(街道)、园区、市直部门定为“一级兜底”主体,承担首办责任,对辖区内民生诉求、简单事项先行处置,5个工作日内反馈结果,超出权责范围的及时上报,避免“基层硬扛”;以市领导专班作为“二级兜底”力量,对跨部门、跨领域的复杂事项牵头协调,15个工作日内制定方案推进,让基层不再“独自面对跨领域难题”;以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牵头的市级联席会议作为“三级兜底”核心,每月28日前会商研究一级、二级无法解决的重大问题,通过顶层决策打通“梗阻”,让基层摆脱“无力解决却需担责”的困境。

  强化“三级问效”,避免形式主义提效能。通过“归口管理+全程督办+多维评价”形成闭环,市级领导定期督导分管领域事项办理情况,避免“只布置不跟踪”;市优化办、市委深改办联合两办督查室动态跟踪进展,次月会商会前通报进度,防止“事项石沉大海”;事项办结后由市委深改办“一事一评”,群众不满意的重新纳入会商,避免“办结即了事”的形式主义。当前,常宁市通过“3+3”兜底问效机制,让基层干部从“多头应付、被动担责”中解脱,有更多时间“沉下身子,迈开步子”,奔赴谋发展、强民生一线,实现“减负不减责、松绑更实干”。

  二、以“服务靠前”为导向,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从“疲于应对”到“专心发展”

  营商环境中的“审批慢、协调难、干扰多”问题,既是企业发展的“堵点”,也是基层服务的“难点”。“3+3”机制将重大疑难事项中的“营商环境类”问题作为核心处置对象,通过分级兜底、精准协调,为企业破解发展难题,减少不必要干扰。

  聚焦企业“急难愁盼”,打通事项办理“快车道”,将“重点企业(项目)因土地、资金、审批等问题停滞或进展缓慢”的事项纳入“3+3”机制重点范畴,由一级兜底单位(园区、市直部门)先行对接企业需求,对“审批流程卡壳”“要素保障不足”等问题及时处置;无法解决的,通过二级兜底(市领导专班)协调多部门联动,如针对企业用地难题,牵头自然资源、发改等部门制定专属方案;仍难以推进的,提交三级兜底(市级联席会议)集体决策,打破“部门壁垒”。如重点项目因历史遗留问题导致土地手续不全,通过“三级兜底”会商,明确责任部门限期补办手续,推动项目快速复工。

  联动涉企服务力量,减少企业“无谓干扰”。“3+3”机制与“两官两员”涉企服务队伍协同发力,驻企服务专员收集企业难题后,对属于重大疑难范畴的,直接纳入“3+3”机制办理;驻企督查专员跟踪事项办理进度,防止“服务承诺打折扣”。同时,机制明确禁止“多头检查、重复报表”等加重企业负担的行为,通过“全程督办”确保涉企事项“一次协调、高效解决”,让企业不再“跑多个部门、等漫长答复”,真正实现“安心经营、专心发展”。

  三、以“闭环落实”为抓手,激活县域发展动能,让治理从“碎片化”到“系统性”

  “3+3”机制不仅是“问题处置机制”,更是“县域发展助推器”,通过整合诉求收集、责任落实、监督评价全流程,将分散的治理力量拧成“一股绳”,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扫清障碍。

  整合诉求渠道,破解“民生堵点”聚民心。“3+3”机制以“多渠道收集”为基础,通过12345热线、信访平台、走访调研等渠道,将群众反映的“长期未解决的住房、教育、医疗问题”等纳入管理,通过“三级兜底”逐级解决。如有社区居民反映“桥梁老化存在安全隐患”,一级兜底单位(街道办)核实后上报,二级兜底(市领导专班)协调交通、住建部门制定建设计划,最终通过三级会商明确建设资金与工期,切实解决群众出行安全问题。民生诉求的快速响应,让干群关系更紧密,为县域发展凝聚“民心合力”。

  压实决策执行,破解“发展难点”强后劲。将“历史遗留争议事项”“跨区域公共服务难题”等影响县域发展的“硬骨头”纳入机制,通过“三级兜底”的顶层决策与“三级问效”的跟踪督办,确保决策落地见效。同时,机制成效被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对“推诿扯皮、严重超期”的单位和个人严肃追责,对“群众评价高、办理成效好”的案例全市推广,形成“比学赶超”的干事氛围。例如,在破解某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不足”问题中,通过“三级兜底”明确各部门责任,市优化办全程督办进度,最终实现园区道路、供水、供电等配套升级,吸引更多企业入驻,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常宁市“3+3”兜底问效机制的实践表明,好的治理机制既要“减负担”,更要“提效能”;既要“解难题”,更要“强根基”。下一步,常宁市将持续优化机制细节,针对“隐形变异负担”强化监测排查,完善成效评估体系,让机制在推动基层减负、营商环境优化、县域发展中持续释放更大效能。(胡华洋)

  

【纠错】 【责任编辑:左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