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蒋诗雨 见习记者 沈可心 通讯员 曾曦瑶 苑铭菲
巍巍学府,弦歌不辍。高校里的一座座博物馆、校史馆、纪念馆,记录着一所所高校知识传承、文化创新的历史。它们是历史的容器、育人的课堂、精神的灯塔,让青春力量从中拔节生长。
在湖南这片红色热土上,4所高校的馆舍陈列,正以独特的方式讲述着属于它们的精神传承故事。
赓续红色血脉
“来来来,拿了征友启事的朋友,请这边集合!”9月17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湖南一师”)城南书院校区,身着长袍的“教员”正带领学生手持“二十八画生”征友启事,重走毛泽东青年时期的求学之路。从大礼堂到教室,从寝室到水井,百年前的青春岁月一一重现……
这个场景,是湖南一师结合校内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打造的沉浸式大思政课。
“文物旧址就是育人现场。”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馆长杨丹说,“我们一直思考如何以创新方式用好红色资源,打造更贴近青年的红色文化体验。希望这种还原历史现场的方式,可以激发青年建设祖国的责任感、使命感。”
该校大二学生莫锦龙是这堂思政课中饰演青年学生的演员之一,排练过程中,他被青年毛泽东在《伦理学原理》上密密麻麻的批注所震撼。“过去我爱读书,但囫囵吞枣,缺乏思考,毛主席‘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教会了我如何深度阅读。”
如果说纪念馆能品校史,那湖南大学这所没有围墙的校园,其本身就是座开放的大展馆。学校的教学楼、学生宿舍,都记录着往昔峥嵘岁月。
在湖南大学东方红广场一侧,红楼静静矗立,不少游客在楼前与之合影打卡。红楼曾是抗日战争长衡岳地区受降仪式的举行地——湖南大学是唯一一所举行过抗日战争受降仪式的中国大学。
“1938年4月10日,侵华日军27架飞机轰炸长沙,校园惨不忍睹,红楼也受到重创……”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龙兵告诉记者,他每年都会带领学生来到红楼,讲述80多年前那段屈辱与光荣并存的岁月。“他们可以炸毁我们的房屋、校舍,但炸不毁我们千年的文脉。我们要在这个曾经蒙难、最终胜利的地方,告诉学生——历史不容遗忘,和平来之不易。”
在战火纷飞中受伤的不止红楼,弹孔密布的湖南大学第二院(现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当时被炸得只剩几根石柱的老图书馆,都是无声的教科书。“被炸毁的老图书馆让人惋惜,所以我们应当更加珍惜现存的建筑,在铭记中前行,在传承中创新。”建筑与规划学院学生曾郑眙说。
厚植大地情怀
走进中南大学地质博物馆,仿佛步入一部打开的“地球史书”。海百合化石舒展着2.3亿年前的优雅身姿,硅化木如天然玉石静默陈列,各类矿石在灯光下闪烁如星——1.4万余件矿物、岩石、化石标本,无声讲述着地球历史。
“这座博物馆既是学生专业学习的场所,更是思政育人的重要平台。”学校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党委书记邵拥军说,这所地质博物馆区别于其他博物馆的地方在于,它是一个集人文、教学、科研、科普于一体的地学教育及学科文化传播平台,馆内单独设置了学科史厅,陈列着陈国达、何继善等院士的塑像,让科学家的精神引导和激励后续的青年人才。
在矿石矿床厅,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大一新生刘昱仪凝视着一块点缀着橙黄晶簇的矿石:“有的石头温润如玉,有的石头却像箭一般生长,颜色千奇百怪……这让我非常想探索,它的成分是什么?它是什么时候诞生的?”身为女生,她并不害怕未来可能要吃的“苦”,更想讲出每块石头的故事。
对大四学生杨浩宇而言,博物馆是梦想的起点。“第一次来博物馆,发现居然有这么多我从未见过的矿石。”杨浩宇回忆,在后来的4年里,他走进森林、矿山,从标本研究到野外踏勘,从观察化石到寻找化石,他逐渐坚定直博深造的决心。“地质人不仅要踏遍山河,更要向地球深部进军。”
传承科学家精神
在湖南农业大学思源馆二楼,袁隆平科学家精神展示馆静立于喧嚣校园的一隅。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学农爱农,青春无悔”“科技兴农,造福农民”“发展杂交,造福世界”……展示馆内,袁隆平院士的手书随处可见。这不仅是他的名言,更是无数农大学子的人生信条。
“这个展示馆是一个集‘纪念场馆、道德丰碑、思政课堂、文化地标’于一体的多功能场馆。”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艺华介绍,展示馆通过文物陈列、场景复原、图文影像等形式,完整呈现袁隆平院士的光辉人生和卓越贡献,同时深度挖掘袁隆平科学家精神的育人价值,为引领广大师生厚植“大国三农”情怀提供生动教材。
除了展示馆,湖南农业大学的校园内,处处有袁隆平院士的身影:2022年,学校第十二教学楼被命名为“隆平楼”;2023年,袁隆平院士雕像在学校隆平文化园落成。学校农学院2022级农学专业学生李奕说:“学农不仅要掌握技术,更要承担一份使命,像袁爷爷那样,心怀‘国之大者’,做一粒扎根大地、向阳生长的‘好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