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道充电的电动车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智能充电桩;杂乱无章的开放式小区变了,变身管理有序的美好家园;冰冷的村规民约活了,成为群众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一幅以党建引领绘就的基层治理新画卷,正在湘潭展开。
白天开设社区“老年大学”,设置智能手机使用、国画、书法等8类课程;晚上为青年及在职居民开设“青年夜校”,设置播音主持、家庭教育等10余门课程;周末为孩子们开设“儿童课堂”。岳塘区宝塔街道云峰社区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聚焦不同年龄层居民的多样化需求,提供“全覆盖、常态化、全龄化、零距离”服务,成为湘潭市推行“零距离服务”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湘潭市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重心下移、服务下沉,通过创新活动载体、完善工作机制、激发群众参与,系统破解治理难题,有效激发基层活力,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进一步提升。
湘潭市开展走找想促“三听三问”活动,推动各级干部下沉一线了解群众急难愁盼。聚焦小区内电动车充电乱象,相关部门深入公租房小区调研后,实施“智慧安居”工程,为27个公租房小区建设3100个智能充电桩,配套一体化管理系统,实现小区充电设施全覆盖。这是湘潭市开展“三听三问”活动有效解决民生难题的一个缩影。自活动开展以来,市县两级党员干部收集各类问题3200余个,推动解决2700余个。
与此同时,“我爱湘潭我的家”活动通过宣传宣讲、惠民演出、民生实事,广泛凝聚共识。湘潭市委社会工作部联合11个部门,精心策划关心关爱新就业群体系列活动,全年计划举办活动92场次,重点打造22处友好场景,服务新就业群体及户外劳动者约5万人次。
走进湘潭县易俗河镇花果山社区云龙山庄小区,停车位整齐划一,绿化景观错落有致,健身器材、充电桩等设施一应俱全。这个始建于2003年的小区,曾经治安欠佳、环境卫生堪忧。“通过党建引领、机制创新,我们小区实现了从‘无人治’到‘有人治’,再到‘共同治’的转变。”云龙山庄小区党支部书记王启高介绍。
小区党支部建立“163”工作方法,即以党建为引领,建立“六有标准”,确保实现“三零目标”。这一工作方法已在全市528个小区推广运用。
在湘乡市昆仑桥街道昆仑桥社区涟滨小区,年近六旬的党员陈荣新被居民们亲切地称为“深夜守护者”。十余年来,他坚持每晚在小区巡查,成功处置多起用电火情,用行动践行着党员的奉献与担当。
涟滨小区充分发挥党员居民先锋模范作用,组建治安巡逻、设施管理等13个志愿服务小组,把曾经困难家庭多、治安问题多的小区建设成为“湖南省文明小区”。
“禁止野外焚烧垃圾等杂物,违规者每次扣10分”……在岳塘区昭山镇红旗村,一块印着“红十条”的展板格外醒目。红旗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邱洋介绍:“我们推出‘红十条’,让村规民约成为群众日常行为的指南,成为撬动乡村善治的‘金钥匙’。”
湘潭市将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作为加强基层群众自治的重要抓手,创新打造“1+N”体系,既保持规范统一,又体现各村特色。今年开展的“规”出文明“约”来新风创作展示活动,通过歌舞、小品等形式,将公约内容从“纸上条文”变为“身边故事”。
为实现“办公面积最小化、服务功能最大化”,湘潭市设置“亲民化、全能型”综合窗口,腾出更多空间作为服务居民的活动场所,鼓励社区引入社会组织,为居民开展专业化社会服务。
2021年,雨湖区窑湾街道罗祖殿社区打造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引入当地社会工作服务机构,7名持证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常驻社区办公,在助老助残、心理疏导等多领域提供专业化服务。“有社会组织入驻,与我们共同组织活动、提供服务,工作负担明显减轻了,居民也能得到更多服务。”罗祖殿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文俊说。
韶山市清溪镇韶山冲社区充分发挥当地文化和旅游等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模式。社区组建“小红帽”党员、红色文化宣讲等8支志愿服务队,年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20余场次,服务辖区居民和来韶游客100万余人次。
在金缘世家小区,业委会成员一起动手,修好近20个垃圾桶,无法修复的就改成收纳箱存放用具,节约开支近2000元。这种居民自发参与社区治理的场景,如今在湘潭各小区并不鲜见。湘潭市通过党建引领,正力争把一个个社区、村庄变成守望相助、邻里和睦的大家庭,让基层治理的“幸福底色”愈发鲜亮浓郁。(湖南省湘潭市委社会工作部)

